3月20日,在銀川市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工業集中區社區,一抹鮮艷的紅色信箱成為居民心中的“溫情地標”。通過“信箱傳情+上門服務”的創新機制,社區將政務服務從“窗口”延伸到“床頭”,用“小信箱”托起民生福祉,讓特殊群體真切感受到“家門口”的溫暖與便利。
工業集中區社區設立的“愛心郵筒”。
工業集中區社區黨委書記吳海林介紹,“愛心郵筒”自2019年設立以來,已累計完成居民“微心愿”460余件,今年更創新升級服務機制,網格員化身“全能管家”,代辦養老認證、醫保繳費等事項236件,調解鄰里矛盾17起,實現“需求在網格發現、服務在網格完成”。
在外來務工人員公寓、居民小區等區域設立的“愛心郵筒”,不僅是民聲的“收納箱”,更是溫暖的“傳送帶”。社區建立“每日開箱—分類建檔—限時辦結—跟蹤回訪”閉環機制,將收集到的生活幫扶、健康管理、政務代辦等8大類需求,精準對接醫院、政務部門及愛心企業資源。針對老年群體行動不便的痛點,推出“郵筒+上門”服務模式,讓政務服務“跑腿”代替群眾“奔波”。
網格員上門為老人代辦養老認證。
“民生無小事,事事連初心?!異坌泥]筒’不僅是信箱,更是民心箱?!惫I集中區社區黨委書記吳海林表示,從“被動接單”到“主動解難”,工業集中區社區以“愛心郵筒”為載體,讓服務有速度,更有溫度,“愛心郵筒”已成為特殊群體的“解憂站”,為優化社區服務、構建和諧鄰里關系提供了生動范本。未來社區將持續深化服務機制,通過更多貼心的“小服務”,讓居民在細微處感受“家”的溫暖。(寧夏日報記者 陶濤 文/圖)